小儿淋巴样息肉

小儿淋巴样息肉

概述:淋巴样息肉(lymphoid polyps),实际上不是息肉而是结肠黏膜的局限性突起,由于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增生引起,可能为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在末端回肠黏膜下集合淋巴结增大增多,X线下钡剂灌肠或内窥镜检查时,均可见类似息肉样变,因此常与真正息肉混淆。为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在小儿中发病率仅次于幼年息肉而居第2位,一般在生后第1年开始出现淋巴样息肉,第3年达高峰,第5年即消退。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其淋巴结样增生,有人认为系对病毒、消炎药或感染的过敏性非特异性反应。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淋巴样息肉可发生于肠管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远端、由于淋巴组织增生或淋巴细胞集聚,使肠黏膜突出成结节状,结节平均为1~5mm直径,在其中央突出处,由于溃疡可凹陷,故X线气钡双重灌肠造影显示均匀的、中央凹陷充满钡剂的龛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此点可与幼年息肉、多发性腺瘤样息肉鉴别。组织学检查证实肠黏膜是正常的,突出处是黏膜下淋巴结和增大的淋巴滤泡。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到正常肠黏膜上有分布均匀的小突起,有的顶点有溃疡,没有蒂形成,由于溃疡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慢性失血性贫血,偶有腹痛。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个别病人可发生急性大量血便。部分病人可无症状而在检查时发现。
    可行X线钡餐、钡灌肠及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要与白血病侵犯肠壁(末梢血象及骨髓象不正常)、家族性息肉病相鉴别。

并发症

并发症:并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可发现血红蛋白减少和红细胞数量减少;大便常规检查大便潜血阳性,其他检查均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钡餐、双重气钡灌肠造影  显示均匀的充盈缺损和中央凹陷充满钡剂的龛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此点有别于幼年息肉和多发性腺瘤样息肉病。
    2.内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到正常黏膜上有分布均匀的小突起,有的顶点有溃疡,没有蒂形成。
    3.活体组织检查  为正常黏膜,黏膜下为淋巴组织增生。

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白血病肠壁侵犯  有白血病的其他表现,如贫血、出血、感染、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
    2.其他  另应注意与家族性息肉及多发性腺样瘤息肉鉴别。

治疗

治疗:由于该病有自行消退的特性,故确诊后可给以对症治疗、控制症状,并随诊观察,待其症状消退。

预后

预后:本症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好。

预防

预防:预防方法同小儿腹泻病,因本病目前认为与病毒、细菌的感染,与对消炎药的过敏性反应有关,因此应积极预防消化道各种感染性疾病。
    WHO推荐以下7项措施预防儿童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即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使用清洁水、饭前洗手、不随地便溺、正确处理小儿粪便和麻疹免疫接种。
    我国卫生部借鉴WHO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多年来消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经验,针对目前的防治情况,明确规定下列措施为消化道感染性疾病预防工作的重点,即提高4个月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个人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正确处理儿童粪便;使用充足的清洁水;粪便无害化处理;应用安全卫生的方法制备家庭食品,尤其是合理卫生地添加辅食;加强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到以上各点,定能有效预防消化道各种感染性疾病。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